管理 Management > 人力資源
feature picture
Souvik Banerjee on Unsplash

科技業衰退潮來了?從 Netflix、微軟的這項政策,看為何「好日子」正在消失

2022-06-02 編譯‧整理 Y Chen
分享
收藏
已完成
已取消

Facebook 母公司 Meta 宣布放緩招募腳步、串流影音龍頭 Netflix 傳出裁員消息,在過去兩年內間員工人數成長 5 倍的網路券商 Robinhood,今年卻有近 10% 員工得走路。據《彭博社》上周報導,微軟(Microsoft)也將放緩其 Windows、Office 和 Teams 聊天和會議軟體部門的招聘速度。

持續炙熱的就業市場,似乎碰上了冷卻的轉折點,《富比士》雜誌指出,受惠於新冠肺炎大流行、因而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最為明顯,而且不只是大型與上市的企業,就連中小型或新創公司,都能觀察到這股收縮的趨勢。

疫情商機修正加上全球經濟不穩,科技公司招募漸趨保守

疫情帶來的高速成長不再,是其中一項主要原因。《華盛頓郵報》指出前兩年封城、大家都待在家中,網購需求暴增的情況下,亞馬遜(Amazon)大幅招聘人員,光是在 2021 年下半年,其倉儲、配送服務就增加了 27 萬名員工,然而亞馬遜財務長 4 月底卻表示,他們的問題從大量缺工,迅速轉為人力過剩,但目前尚不會透過裁員的方式解決困境。

《Business Insider》提到另一間受惠於疫情、現在同樣面對業績下滑的企業派樂騰(Peloton),今年初選擇裁撤近 3000 名員工,處理過高的人事成本。派樂騰主要業務為提供居家健身器材與服務,隨著美國疫苗接種率提高、健身房重新開放,該公司受到嚴重打擊,市值從去年最高 500 多億美元,至今年 5 月初只剩下 60 億美元。

延伸閱讀:薪資通膨年來了!大學畢業年薪上看 300 萬,年輕人才如何趕上漲薪列車?

除此之外,包含 Zoom、Twilio 等疫情下的科技明日之星,員工規模都在 2019 至 2021 年間翻了一倍,股價卻不約而同在去年底開始衰落。市調機構 Everest Group 團隊告訴《Business Insider》,上述這些企業之所以大量招募,大多是建立在眾人會一直待在家中、使用他們服務的預想,當整個市場進入修正時期,自然無法負擔這麼多人力。

另一個看待人力政策漸趨保守的角度,是宏觀的經濟環境充滿更多不確定性。《CNBC》報導中提到,持續攀高的通貨膨脹率 (編按:美國 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 8.3%),人們會更加留意其花費、消費得更謹慎,導致企業成長放緩。

同時,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等國際動盪,也使得許多企業憂慮未來,盡可能在難以預測的市場中節省成本。Uber 執行長多拉·霍斯勞沙希 (Dara Khosrowshahi) ,就在 5 月寄給全體員工的信件中提到,投資人正在不確定的時期尋求安全,這影響了該公司接下來的方向,包含擴編人力會成為一種「特權」,須謹慎考量增加的時機與位置。

專家看法兩極,一部分認為嚴峻程度可比網路泡沫

這樣看下來,科技公司縮減人力的態勢回不去了嗎?又真的是預告產業的泡沫?

現階段來看,這個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。不少專家與媒體確實抱持悲觀意見,《Fortune》認為,在不確定的經濟前景,以及暴跌的股市情況下,充足的就業機會、勞動市場「供不應求」的狀況極有可能已經迎來終點。 而創投公司 Craft Ventures 創辦人甚至表明,這些跡象背後代表的產業嚴峻程度,可能逼近 2000 年網路泡沫危機,以及 2008 年金融海嘯。

延伸閱讀:Meta 驚爆離職潮!頂尖 AI 人才為何相繼出走?

當然,也是有相對正面的看法,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兼任教授泰瑞·克萊默(Terry Kramer)表示,科技產業的放慢招聘腳步,並非意味著該他們不再增長,有可能只是速度沒有那麼快,仍然處於持續增長的階段。 人力招募平台 SmartRecruiters 創辦人接受《CNBC》採訪則指出,現在的科技產業是從「過度發展」,轉變為「高效增長」,也就是說成長沒有停下,只是企業必須更謹慎面對,每一分要花在人才上面的錢。

資料來源:華盛頓郵報Business Insider(1)Business Insider(2)ForbesFortuneBloomberg

相關文章
商業 Business > 經營策略
feature picture
GRAVITY

從GOLF MONSTERS出發,GRAVITY打造沉浸式娛樂體驗空間

2025-08-07 經理人XGOLF MONSTERS
分享
收藏
已完成
已取消

讓經典遊戲IP《RO仙境傳說》不再只限於螢幕,GRAVITY集團選擇推出沉浸式實體空間「GOLF MONSTERS」,重新定義娛樂與生活的邊界!走進台北嶄新的沉浸式娛樂空間,一邊是鮮明可愛的《RO仙境傳說》角色牆,一邊則傳來揮桿擊球的清脆聲響,這裡是GRAVITY集團新推出的實體旗艦空間——GOLF MONSTERS。

這是一間結合高爾夫運動、親子互動與社交娛樂的沉浸式場域,更是GRAVITY從遊戲開發商蛻變為「全方位娛樂生活品牌」的重要起點。

遊戲不只是遊戲,是生活的延伸

期望為現代人打造能夠陪伴生活、傳遞歡笑的體驗,GRAVITY集團以《RO仙境傳說》為核心,全面推進IP多元化,打造虛實整合的娛樂生活宇宙。這一場從虛擬延伸到日常的轉型旅程,首發作品便是「GOLF MONSTERS」。不同於一般的IP授權展覽或是舉辦快閃活動,GRAVITY選擇以實體空間深耕經營,並從最重視的台灣市場出發,展望亞太地區。

高爾夫運動為何會成為GRAVITY集團的起手式?「觀察到歐美、日本、韓國這幾年來高爾夫球風潮明顯年輕化、家庭化,甚至成為許多人社群打卡的新時尚。我們就是觀察到這個趨勢,所以希望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與玩家重新建立連結。」GRAVITY理事金珍煥笑說。

GRAVITY
GRAVITY

他還補充道,這項選擇背後深藏著一份對跨世代陪伴的理解——有許多20多年前的RO玩家,如今紛紛成家立業,與其讓遊戲停留在過往青春回憶,不如讓它走進玩家們的生活日常,陪伴孩子一同成長、玩樂,甚至成為三代共遊的娛樂媒介。

三位一體的空間設計:健康、親子、社交

與其說「GOLF MONSTERS」是一間高爾夫球運動場,不如說它是一個兼顧運動與情感交流的生活場域。整體設計訴求的是「健康娛樂、親子共玩、社交互動」,不僅吸引家庭族群,還能提供空間給企業舉辦活動、高爾夫品牌聯名與KOL實體互動的機會。金珍煥觀察,相較於其他室內高爾夫場的時段規劃及產品供應,GRAVITY的場域從白天到夜晚皆維持親子友善氛圍,無論老中青,全齡都能輕鬆參與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裡的設施還具備跨國虛擬連線功能,能與韓國、日本、美國等地的玩家們展開同場競技,「大家可以同步進入同一張高爾夫地圖,一起開球、比賽,彷彿就身在國際賽事的現場。」金珍煥難掩自豪地說。

而之所以選擇台灣作為集團拓點首發站,金珍煥表示:「最主要是台灣市場對《RO》的熱情與黏著度,遠高於我們韓國本土。」也因為這些年在地耕耘的豐碩成果,讓GRAVITY深信台灣是推動虛實整合娛樂的最佳據點。如今,除了插旗台北外,GRAVITY也已著手評估在高雄等地開設直營或加盟據點的可能性。展望未來,東南亞市場更是GRAVITY下一階段的重要戰略,他說:「新加坡、泰國、馬來西亞,我們都還在評估。希望從台灣出發,打造出一個深具亞洲文化的娛樂生活品牌。」

讓RO成為生活風格的代名詞

除了實體空間的拓展,「RO仙境傳說」也正在推動IP生活化工程。GRAVITY集團也與蝦皮、MOMO等平台開展新合作,並積極洽談餐飲、旅宿、服飾等異業聯名,一步步讓RO真正走入日常用品與潮流風格之中。

GRAVITY
GRAVITY

「我們在思考,RO是不是可以變成一種生活風格?一種讓你吃飯、旅行、運動,甚至購物時都能感受到快樂的方式。」金珍煥的語氣裡滿是期待。他也進一步透露,未來集團甚至有可能規劃推出小型主題樂園或主題館,以更多元形式貼近玩家的日常,讓這個陪伴玩家20年的虛擬角色群,能以更豐富的樣貌及姿態進入你我生活的真實世界。「因為看重與玩家長久的情感連結,我們希望他們的人生下一站,也能帶著RO一起向前走。」

在快速更迭的娛樂浪潮間,GRAVITY集團選擇用「生活實踐」重新定義遊戲與娛樂的價值。從經典《RO仙境傳說》的線上世界出發,穿越二十年的時空,走入真實空間、跨進家庭生活——他們的下一場冒險,才正要展開。

會員專區

使用會員功能前,請先登入

  •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,一次提升領導力
  •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、名人金句抽籤
  • 收藏文章、追蹤作者,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
  • 定向學習!20 大關鍵字,開放自選、訂閱
  • 解鎖下載專區!10+ 會員專刊一次載
追蹤我們